壹、起源
  第一次接觸浮世繪,是在京都旅行時,買了一雙筷子。筷子上的圖樣,是屬於浮世繪中的寫樂。當時,深深地被那炫麗的色彩及誇大的表情所吸引。人物的表現手法誇大、色彩及造型的多變,和之前所認識的慣用原色及構圖素淨的人物繪表現方式大不相同。於是,對於浮世繪,便產生更進一步了解的興趣。

貳、疑問
  一、浮世繪在日本歷史、文化上的意義?
    由日本歷史看來,日本的美術,無論是佛像、掛軸或屏風,皆受中國影響甚鉅。早期的浮世繪,尚保有中國風格(如:美人畫),但江戶後期,浮世繪便漸漸跳離中國風,走出一條和以往完全不同的路線。這樣的變化,在日本的歷史、文化中,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二、現代日本對於浮世繪的看法為何?
    美術在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當微妙的。由流傳下來的美術作品中,可以判斷當時所流行的宗教、服飾、建築、文字…等。但在浮世繪流行以前,這些美術作品所表達的對象,多屬貴族文化,而佔日本人口絕大多數的庶民文化,卻無法呈現。江戶時代中、後期,浮世繪廣為流行,但在明治維新後卻日漸勢微。在廣為吸收外來文化及努力維護固有傳統文化的現代日本,對於浮世繪的看法為何?

參、解答方法
  一、選取適當的書籍閱讀, 以建立基本概念
   在深入探討這個主題之前,必須先行建立基本概念。最好的方法,便是閱讀適當的書籍。因為浮世繪相關書籍皆是作者累積數十年經驗的研究、收集資料後而撰寫,對於入門者而言,是最方便的選擇。在書籍的挑選方面,需注意之事項:
    1.因非美術專業人士,故初期僅挑選浮世繪簡介之類的書籍即可。待了解浮世繪的涵意之後,再挑選較深入之書籍。例如:『東洲齋寫樂之浮世繪集』,這類單一繪師之作品介紹書籍,除了生平簡介之外,大多數是探討該繪師之畫作及畫風,如對浮世繪不甚熟悉,恐有走馬看花,不知所云之慮。

    2.因浮世繪的專有名詞甚多,故先從中文書籍著手,待基本概念建立完成後,再行閱讀日文相關資料。

    3.因浮世繪屬美術作品,故選擇美術專業出版社(如:雄獅出版社)所出版的書籍,內容的正確性較高,此外,因作者多為從事美術相關事業的藝術家,故專業素養也較值得信賴。

    4.日文相關書籍方面,適合入門者閱讀的資料卻意外的少。目前台灣可收集得到的書籍,大多是較艱澀的單一繪師作品簡介及晚期所盛行的春畫。但,可供入門者閱讀之書籍雖少,但質的方面,不管是印刷的精緻度或是內容的豐富程度,皆是中文書籍所不及的。

  二、利用Internet
    1.中文網站
     由於中國人對浮世繪普遍地感到陌生且興趣不大,故中文網站對浮世繪的著墨甚少,目前只找到一個由帶有台灣血統的日本人所製作的網站,對於浮世繪的介紹十分詳盡。

    2.歐美網站
     歐美人士對於日本文化雖感興趣,但有系統、具深度整理的網站並不多。唯有浮世繪,不但擁有大量的網站資料可供參考,更有圖片供網上閱覽。其中,尤以浮世繪網路交易的網站,參考價值最高。

    3.日本網站
     原來是以在Yahoo輸入關鍵字的方式來搜尋資料,但搜尋的結果,大多是單一繪師的介紹、美術館、專營浮世繪書畫買賣的專業書局。後來發現另一入口網站(Japanese Open Yellow page 網址:http://joyjoy.com/JOY.html),由於登錄的個人網頁資料較多,故可查出較多有用的資訊。

    4.透過Internet,可藉由這些網站的內容,來判斷浮世繪在各地區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及發展之趨勢。

肆、我所了解的浮世繪
  一、何謂浮世繪
    1.浮世
     *「浮世」二字出自佛教用語,是泛指現象界的林林總總,亦即眼見耳聞之社會百態。
     *江戶時代初期被解釋為「塵世」、「俗世」。
     *江戶時代末期則意謂妓院、歌舞伎等所有享樂的世界。

    2. 浮世繪
     *浮世繪的起源,是來自中國透過長崎而傳來的帶有插畫的書。當時中國已有版畫的技術,而日本的書籍仍保持純文字的狀態。開始在書籍中加入插畫的是京都,後傳至江戶地區,並增加了插畫的篇幅。後來,江戶地區的書籍,插畫的篇幅與日俱增,逐漸形成了整本書都是插畫,也就是現在的畫冊(江戶時代稱為畫本)。
     *因為江戶城內商業極為發達,為了傳達各種消息,才有木刻印刷之印行。久之覺得僅為文字頗為單調,便將原為繪畫之浮世繪,刻印於木板上,再印刷行銷。
     *「浮世繪」此語首見於井原西鶴『好色一代男』(1682)和菱川師宣的畫本『浮世繪畫盡』(1682)。
     *江戶時代天和年間(1681~84)確立了「浮世繪」的定位。
     *表現日本江戶時代庶民階級的生活百態,因而發展起來的風俗畫。「浮世」所指為花街柳巷、劇場街;人物以美女、藝妓、妓女和俳優為主;主要表現形式是木版畫,因為供應對象為一般大眾,所以能生動傳達出當時的時代風貌。
     *由插畫發展到單一發行的版畫,即「墨摺畫」,頗受百姓喜愛。
     *1765年鈴木春信發明多色木板畫之「錦畫」 使浮世繪的表現技法達到頂點。
     *現在,浮世繪除了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成為日本美術史上特有的一種畫風,且製作方式不限於版畫。
      注意:如從畫商、收藏家所認定的藝術評價這方面的角度來看,還是以江戶時代名家所流傳下來的浮世繪較有價值。

  二、浮世繪的製作
    1.早期的浮世繪以昂貴的肉筆畫(紙或絹本的彩繪原作)為主,並非普通市井小民的經濟所能負擔。後來木刻版畫興起,才正式在民間風行起來。

    2.一幅浮世繪通常須要畫師、彫刻師、刷版師三者合力製成。畫師先將原畫完成,再由彫刻師將原畫彫刻在二十至三十個櫻花木圖版上,最後是刷版師在各個圖版上塗上不同水彩顏色後,再將圖案印刷在紙上。一個版通常可印兩百張左右。顏色越多,圖版也就越多,過程亦越複雜。可以說,畫原圖的是畫家,彫刻師與刷版師則是技術家。
      注意:畫師是浮世繪的原始創作者,不同的畫師,創造出不同風格的浮世繪。而彫刻師與刷版師是將畫師所設計的圖案,以精妙的工藝技巧,將畫師欲傳達的理念予以實踐。但,一般名利雙收的通常是畫師。因浮世繪製作完成後,直接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畫師的畫風及欲傳達的訊息,而幕後的大功臣-彫刻師與刷版師,雖展現了純熟的技術,但不像畫師在畫上有落款、易於宣傳造勢,故較不為人所知,也不易得到任何藝術評價。

    3.依使用顏料之不同分為:
      *水墨繪:單以黑白兩色表現的製作方式。
      *丹 繪:以丹紅為主色的手上彩製作方式。
      *漆 繪:於手上彩後再加上黑漆(漆加膠)與金屬粉末(黃銅粉)的製作方式。
      *赭 繪:以紅土色為主的多色手上彩木刻版畫。
      *紅摺繪:二至五色套印之木刻版畫。
      *錦 繪:多色套印,因效果美如西陣織,故又名西陣織繪。

    4.現在最新的浮世繪的製作方式為「電腦浮世繪」。
      *繪 師:電腦繪圖者。
      *雕刻師:電腦軟體。
      *刷版師:印表機。
       以現代科技手法而繪製的浮世繪,目前多用於地方政府的旅遊宣導文宣手冊封面。作畫內容以表現當地之人文、風景為主。以電腦所製造出來的浮世繪,仍帶有版畫特有的線條及浮世繪的古樸風韻。

  三、浮世繪的種類及繪師簡介
    浮世繪到了江戶時代末期,種類變得十分繁雜。以下所列示的,是屬於定義較明顯的分類,少數特殊用途的浮世繪不予以列示。
    1.役者絵(やくしゃえ)
     *以歌舞伎演員為對象所繪製之浮世繪。
     *依用途另分為看板繪(類似現代電影看板)及一般收藏、觀賞用途的浮世繪(類似現代之明星偶像的海報)。
     *依構圖方式另有大首繪(類似現代之照片的半身照)及一般的役者繪(類似現代之照片的全身照)。
     *作畫表現手法極似中國的鍾馗畫,但在色彩及表情上的變化皆較豐富。
     *由於役者繪帶有相當濃厚的日本文化色彩,構圖和色彩上的運用皆相當的大膽,故深受西方人士之重視及喜愛。

     代表繪師:
     東洲齋寫樂
      經營出版社的蔦屋重三郎啟用了一點名氣也沒有的東洲齋寫樂,使他以畫役者畫的大首繪受到世人的驚嘆。他不是將表演者畫的相當漂亮,而是將表演者本身的表情,以變形扭曲的造形來營造戲劇的氣氛。如此與眾不同的作風在當時成為話題。
      因歌舞伎的役者不滿寫樂的畫風而加以抵制,再加上寫樂喜用昂貴的雲母珠光粉為刷版的材料,違反了當時幕府的儉約政策,作品被限制出版。由於以上兩個原因,寫樂留下來的作品並不多。但也因此使得他的作品因為稀少性和藝術性高,在浮世繪拍賣市場的價格始終位居首位。

    2.美人画(びじんが)
     *奈良時代已有美人畫,源自中國唐朝仕女圖及壁畫。之後的朝代,並無專門畫美人畫的畫師。直到江戶時代,出現了許多專畫美人浮世繪的大師級人物,使得美人畫達到最顛鋒。
     *美人畫和中國仕女圖的差別在於作畫對象不同。中國仕女圖的作畫對象多為宮女或貴族夫人;美人畫的作畫對象則以藝妓為主。
     *依構圖方式有大首繪及一般的美人畫。
     *早期的美人畫是以全身的美人畫為主,強調華麗的服飾及優美的身段。但自喜多川歌麿發表了以美人特寫為主的大首繪之後,美人大首繪便成為一股風潮。
     *用色淡雅,構圖素靜,極似當時印象派畫家的畫風。故受當代印象派畫家的歡迎。
     *江戶時代結束後,沒有人用美人畫來稱呼這類型之美術作品,當時美術界一致認為江戶時代以後的作品只能稱作浮世繪的支流,不能成為一種獨立的畫種。
     *大正4年開始,日本雜誌開始廣泛地把畫日本女性之作品稱為美人畫,專畫日本女性的畫家稱為美人畫畫家。
     *近代詩人竹久夢二,把西洋之造型技術與日本美人結合在一起,產生了中西合併之日本美人畫。
     *浮世美人多描寫藝妓們歡樂或縱情逸樂的場面;現代則多強調女性的個性美。

     代表繪師:
     喜多川歌麿
      歌麿剛開始進入浮世繪世界是在當時的大出版商─蔦屋重三重底下畫插畫。一直到1791年時發表了以美人特寫為主的大首繪才開始受人注目。之後,歌麿的人氣漸漸高漲,不只是蔦屋出版他的畫,其他的出版商也都競相販售他的畫作,從這時起他成為當代的繪師代表。到了1804年,幕府政府以他的畫作帶有放蕩意味為由,禁止他的所有活動,而他也因此而失意永別於世。歌麿的作品富挑逗、嘲諷性和微妙的心理想像空間,為西方人士所喜愛。感性豊富的線條、亮麗的色彩及具創意的構圖,對西方畫家羅德列特(Toulouse-Lautrec)有很大的影響。「青樓十二時」為其代表作之一,每一時辰皆有一江戶名妓作為代表,合稱江戶十二名妓。這些名妓的服飾極盡華麗,且選用了特殊顏料和上好紙張來做多色套印,故獲得空前的成功。

    3.名所絵(めいしょえ)
     *盛行的原因,據說是由外地到江戶做生意的商人、到江戶履行公職的武士們,常將名所繪當成紀念品帶回家鄉。
     *截取中國的山水畫及西洋油畫之長處,採中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意境作畫。作畫內容,以江戶、各主要通商道路及關所的景物為主。
     *影響歐洲印象派最深。

     代表繪師:
     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是將日本人的注意力由美女群眾轉移至日本秀麗山川的第一人。關於北齋,以他的自述最能表達他的想法及個人風格。「6歲時起,我非常狂熱於勾描事物的輪廓,到了50歲左右,我畫出了一些設計;但是在70歲之前沒有畫出任何真正的作品;到了73歲那年,我終於真正領悟到自然界的鳥、蟲、魚、動物和各類樹木的本質;因此,80歲那年,我應該會有長足的進步;到了90歲,我應該能更深入了解事物的真髓;到了100歲,我應該能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110歲,我期待每一點、每一線都躍動著生命力。」

     歌川廣重
      歌川廣重是一下級武士的孩子,十五歲的時候進入浮世繪師之門。但於十六歲時才正式開始以繪師的身份作畫。他和其它的繪師一樣剛開始都是畫役者畫及美人畫。受北齋的鼓勵,開始畫名所繪。歌川廣重三十五歲時發表作品「東都名所」,這時他沉穩的風景畫風受到注目。隔年,因受到幕府的指派而沿東海道至京都旅行,在此時他所描繪的道中風景「東海道五十三次」得到所有風景繪師很高的評價。廣重的畫風受中國的影響,總帶著一種淡淡的詩意,並將美麗的自然抒情化。

    4.死絵(しにえ)
     功能同現代之訃聞。主要內容為發佈在當時受歡迎的歌舞伎演員、相撲選手們死亡的訊息給支持他們的人。內容包括亡者生前的事蹟、死亡的場所及時間、辭世的悼文及手持佛珠的畫像。
     死繪只是做為訊息的傳達及當成某些支持者留念的作品,一般是不會將它掛在家中裝飾的。

    5.武者絵(むしゃえ)
     描繪歷史上有名之武將或英雄之作品,但只限於文學作品裡虛構的英雄人物,禁止描繪織豊時代及德川幕府以後的武士。因此,武者繪所描繪的英雄人物多設定在鎌倉時代的武士或中國小說(例如水滸傳)中所出現之英雄人物。

    6.横浜絵(よこはまえ)
     以橫濱為題材的浮世繪,內容多描繪在橫濱居留的外國人的生活、建築、服飾、交通工具等異國情調的事物。最初只是單純的以觀光性質的心態作畫,只畫一些強調異國情趣的外表性事物。但後來隨著西化程度的加深,作畫內容也就更深入。對宣達西方文化有極大的功用,並為明治維新的成功立下良好的基礎。

    7.新聞錦絵(しんぶんにしきえ)
     明治五年,由東京日日新聞(每日新聞的前身)所發行之新聞形式之浮世繪。報導的內容為社區內所發生的事件。由於是自身周圍所發生的事情,而且以淺顯易懂、易打動人心的手法構圖,故頗受好評。
     注意:因雕刻繪版需花費許多時間,故出刊之日往往是事件發生數日之後。雖有好口碑,但因無法做到新聞的即時性,故在明治八、九年時,即漸漸被淘汰。

  四、浮世繪流行的原因
    1.江戶時代厲行階級制度,分為士、農、工、商等四個階級。士、農的地位雖高,但除少數上級武士之外,其餘皆很窮困。而擁有財富之町人(工商階層人士),一直處在較低之地位。在此種情形下,町人們的精神壓力極重,極需在繁忙的工作及不斷的精神壓力下,覓得暫時紓解之處。而當時最佳紓解之處就是娛樂場所、風化區及能輕鬆談天無所拘束之處。於是戲院、相撲比賽會場、風化區及茶屋便成了最佳去處。而浮世繪的題材,多以歌舞伎、相撲力士的役者繪及藝妓的美人畫為大宗,作畫內容淺顯易懂且公然表現町人的生活情趣及官能享受,故大受歡迎。

    2.由於浮世繪以版畫之方式製作,原模完成後,可輕易的複製數十份,故價格十分低廉。早期浮世繪有一項重要的用途,則是類似現代的明星海報。並不是所有的人皆有足夠的財富可以欣賞歌舞伎表演、相撲比賽、捧藝妓,但以低廉的價格買一張役者繪或美人畫掛在家中,當成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來崇拜,則是每個人都辦得到的事情。

    3.浮世繪在各個層面上皆大量地被使用,使得江戶中、末期,到處皆可發現它的蹤跡。無論在便利性或訊息傳達的正確性,皆可達到功效。
     浮世繪的用途有:
     (1)一般的裝飾觀賞及收藏
     (2)歌舞伎、藝妓、相撲選手等偶像海報(役者繪、美人畫)
     (3)商店之廣告及宣傳海報
       雖為廣告用之浮世繪,但畫師們並非將廣告商品以明顯的方式繪出,而是在不經意的角落,運用一些小技巧來達成目的。例如藉由美人畫中的美人,手中拿著宣傳用的香料;穿著豪華的和服的美人畫,站在白木屋(當時很有名的和服專賣店)前,手中的傘遮住了部份白木屋的招牌…等。由於這樣的構圖方式,使得這類的作品的不但可達到商品宣傳的目的,更提高了畫的藝術價值。
     (4)報紙(新聞錦繪)
     (5)書籍之插畫
     (6)月曆
     (7)地圖
       這類的作品,是專為不識漢字的民眾所繪製的地圖。以看圖猜地名的方式繪製而成。
     (8)娛樂(如:謎語、識字版)
     (9)包裝紙
       由於浮世繪的價格十分低廉,且隨處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已像現在的報紙一般,看完即丟或當成磁器的包裝紙。這些包裝紙,成為浮世繪傳至西方的媒介,對於西方的印象派畫家的畫風,有極大之影響。
     (10)春畫
       浮世繪末期,多屬這類型的作品,使得幕府方面不得不出面加以管制。大量出現此類作品的原因是因為春畫滿足了町人們心底深處最原始的慾望。故後期,春畫在量的方面,遠超過其它類別的作品。現今市面上所販賣的相關書籍,春畫佔極大宗。
     (11)其它
       女兒節的雛人形:有些家庭因買不起昂貴的雛人形,便買雛人形的浮世繪,加以剪裁、組合,成為雛人形的替代品。由於這些用途,使得浮世繪得以透過各種方式,不露痕跡的深入民心,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五、浮世繪的藝術價值
    1.大部份的歷史文物,所傳達出有關該時代的訊息,多為片面的資料。例如從佛像的雕刻品、神社、寺廟等,可看出該時代的宗教意識及工藝技術的發展;由源氏物語等名著中,可看出當時的貴族文化、貴族服飾、各種祭祀的儀式及禮儀;透過捲軸畫、障壁畫可觀察出當時作畫的手法受中國的影響程度…至於佔日本人口最大宗的庶民文化,從這些歷史文物中皆無法得知。唯有浮世繪,表達了當時的人生百態,任何題材皆可作畫。故由浮世繪,可輕易地觀察到該時代的全貌。

    2.浮世繪的魅力在於以高度的藝術性來詮釋當時民眾的生活習慣與日常景象,再加上獨特的色彩與創意,每幅皆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風格,也反映當時的文化背景。

    3.浮世繪表現的內容是平凡的,但表現出來的形態和氣韻卻是優雅的。畫中的那些日本美女是清一色的高挑。且多為藝妓。除了琴棋書畫內容外,梳頭,洗腳,裁衣,更衣,沐浴,焚香,逗子,玩耍,嘻戲,調情,甚至賣柴火的女行商皆可很美地入畫。在鳥居清長的“出浴三美女”中有一美女蹲坐在地上專注地修剪腳趾甲,極有生活情趣。因為時間的距離,民族文化的距離,這些畫給人的感覺除了美之外還有神秘。

    4.晚期的浮世繪作品呈現了多變的面貌,畫師的智慧在浮世繪中充份表達。其中以國芳的各式戲作-影繪,無論是在構圖技巧上或運用,皆達到巔峰。

  六、浮世繪之西進
    1.浮世繪,雖具有高度的藝術風格,但因當時的日本人視之為宣傳單或海報,不加以重視,遂於江戶末期至明治時代之間(19世紀後半),大量流傳到海外。有些甚至被當為磁器的包裝紙運送至海外。浮世繪開始流傳至歐洲,據說是在1956年,一位畫工在工作室中,偶然發現日本寄來的陶瓷器所用的包裝紙,包裝紙裡頭畫的是北齋的浮世繪。從此,此畫工逢人便對浮世繪加以讚揚。於是,浮世繪在歐洲社會的知名度大大的提高,並成為一股流行的風尚。

    2.江戶末期,町人的勢力愈來愈高,同一時期,歐洲的民間勢力也日漸高漲,百姓們開始對抗貴族、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由於這個巧合,使得浮世繪所傳達的訊息,能深深地打動歐洲人們的心,並快速的為歐洲市場所接受。浮世繪不管在用色、構圖及畫風,皆和當時風靡歐洲的印象派畫風相近,故深受印象派畫家的喜愛。由於這些畫商和印象派畫家的支持,浮世繪在歐洲的地位就更高了。

    3.浮世繪西進歷程:
      .1862年倫敦萬國博覽會,公開展出英國駐日總領事歐庫克所收藏的一批浮世繪,這是浮世繪首度在西方集體亮相。
      .1867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日本第一次參加,得到不錯的評價。
      .1872年評論家柏提(Philippe Burty)提出「日本主義」(Japonisme)一詞,意指日本的藝術樣式及風格。此時,浮世繪己變成炙手可熱的商品。
      .1873年維也納萬國博覽會及1878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日本展出的浮世繪皆於當場售罄。
      .1880年初,巴黎的日本美術品商店已達十數家,其中日本人林忠正所經營的商社,經手浮世繪總數不下十五萬張。
      .1891年龔固兄弟(Edmond de Goncourt, Jule de Goncourt)出版『歌麿』一書,1896年又發表『北齋』,這兩本書皆為當時最有名之浮世繪專書。
      .日本主義在進入廿世紀以後逐漸退潮,巴黎的日本留學生雖如過江之鯽,但也幾乎沒有人再提起。
      .日本主義在美術史上的地位,是1975年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主辦「日本主義展」以後的事。
      .1988年9月23日至12月11日,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舉辦一次盛大的「日本主義展」,特別將梵谷的「唐吉老闆肖像」一作,由巴黎羅丹美術館空運來日,展開一連串浮世繪與梵谷及浮世繪與印象派之關係的比較與探討。

    4.梵谷、惠斯勒、馬內、莫內等印象派畫家,皆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梵谷
       .「唐吉老闆肖像」(1887),現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為梵谷畫他所感念的畫材商,並特別在背景附加六幅浮世繪。
       .「雨中之橋」(1887),摹自歌川廣重的「大橋驟雨」,包括漢字也加以模仿。
       .「梅樹開花」(1887),摹自歌川廣重的「龜戶梅屋鋪」,包括漢字也加以模仿。
      *惠斯勒
       .「瓷國之姬」(1864)年,現藏於華盛頓富利爾美術館孔雀廳。模特兒的服飾、道具、背景,皆帶有日本風味。
      *馬內
       .「左拉肖像」(1868),背景有花鳥屏風及浮世繪。
      *莫內
       .「和服夫人」(1876)。
       .「睡蓮之池」(1899),構圖仿照歌川廣重的作品的「龜戶天神境內」。
       .生前收藏的292張浮世繪,目前悉數陳列在原來私人庭院改建的「莫內美術館」。

  七、浮世繪的衰退之原由
    1.明治維新的「全盤西化」政策,全面引進機器工業,迫使耗時的手工藝在短時間內急速式微。在政府不鼓勵傳統工藝的狀態下,浮世繪產量減少,故無法再培養出才華出眾的繼承人。

    2.浮世繪末期的作品,品質低劣的春畫佔浮世繪市場極大的比例,使得浮世繪的藝術評價有日漸降低的趨勢。

    3.1868年明治維新,明治天皇重金禮聘外籍學者來日協助西化政策。這些往來日本學有專長的美術愛好者,帶走了不少浮世繪的一級作品。由於浮世繪屬價格低廉的民間版畫,當時日本政府及民間皆不十分看重,故至廿世紀初期仍任由畫商大量輸出,造成浮世繪嚴重的外流現象。

  八、浮世繪的現況
    1.日本
     *由於明治時代對浮世繪的忽視,使浮世繪嚴重外流。目前歐美浮世繪的收藏量已不亞於生產國日本。
     *近年日漸富裕的日本,也開始進出拍賣會場,使得一流的浮世繪作品有少部份回流至日本的現象。
     *除美術館和網路交易外,目前日本尚存在專營浮世繪書畫買賣之書店。
    *除江戶時代的名家所繪製具收藏價值的作品,仍在市場上流動之外,浮世繪已單純地成為美術史上繪畫的一種派別。文化、資訊傳遞的功能已被現代的媒體所取代。

    2.歐洲
     *明治時代以後,浮世繪已少有生產,反而巴黎的因浮世繪的泛濫,導致「日本主義」漫延。待日本主義風潮過後,一些大收藏家也先後去世,經幾度流離兼併,最都被美術館收編了。
     *目前,歐美國家為浮世繪最大的市場。行銷方式除了傳統的代理進口、至日本購買、在拍賣市場購買等方式外,另提供網路交易。網路交易的好處是,可事先透過網路觀看畫的縮圖及詳細的說明後再從事交易。浮世繪的提供者,多數來自大阪。
     *由歐美地區所製作的浮世繪相關網頁內容來看,歐美國家對傳統浮世繪較為喜愛。受歡迎的作品類別為歌舞伎及藝妓的大首繪、美人畫、花鳥及名所繪。這些畫,無論是色彩、構圖,皆帶有日本的神秘色彩,讓西方藉由畫中所描繪的人物、風景,一窺江戶時期日本的風情。
      注意:(1) 日本的文化特色代表之一-相撲力士的役者繪,由於構圖的單調及美感不足,在歐美地區不太受歡迎。
         (2) 在美術市場上,價值較高的,依舊是在江戶時期,名家所製作的版畫作品。由現代人所繪製的浮世繪作品,無論是透過其他方式或是傳統的版畫,皆不易在美術市場上佔一席之地。
           *今年五月,澳洲雪梨的南威爾斯畫廊,揭幕,並展出一百張浮世繪畫作。
            (2001.5.17 中國時報)
    3.收藏浮世繪的歐、美、日三地的美術館,請參考附錄五

  九、心得與感想
    1. 浮世繪的文化、歷史價值:
      *江戶時代以前的日本,皆採重農主義,一切的娛樂,只有貴族可參加。所以這個時期的日本文化,多屬貴族文化。
      *江戶時代開始採重商主義,造成町人在財富方面的勢力與日俱增,即便是幕府在短時間內即恢復為原來的重農主義,但町人的財富仍有增無減。尤其是在江戶、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因町人們的活力而造就出屬於他們的町人文化。
      *貴族文化與町人文化:
       .貴族文化所呈現出來的作品,大多給人一種精雕細琢、高不可攀的距離感。例如茶道、花道、禪道、能等,禮儀、派別皆繁複,如只想淺酌,尚易親近;如想深入探討,便需花費許多工夫。
       .町人文化所表現的,多屬平易近人之作。因町人的社會地位及學識素養皆不高,所以不需定立繁複的規矩以顯示其身份的尊貴。浮世繪,透過貼近町人們日常生活的繪畫題材,使他們產生認同感並找到精神慰藉之處。
       .對現代人來說,學習貴族文化需在個人對文學造詣、藝術修為皆達一定程度之後,才有可能進入狀況;學習町人文化時,則無需做作何準備。因為町人文化,多屬貼近人性之作,為配合町人的程度,多採一目瞭然的方式詮釋其作品。
      *浮世繪的價值:
       .早期的浮世繪作品,構圖多參考中國繪畫。江戶末期,日本對西方的政策愈來愈寬鬆,浮世繪中所描繪的西方事物也因而增多。因此由浮世繪,可以看出日本西化的演進歷程。原來愛好中國文化的日本,在江戶末期,發現中國遭到列強的欺凌而成為弱勢文化之後,於是便轉而臨摹西方文化,促使町人們對西方文化由排斥轉為好奇;由好奇進為全盤接受。如此成功的文化傳遞,為後來的明治維新定下良好的基礎,使得整個西化的過程和平且順利。

    2. 春畫:
      *色情和藝術的界限往往是很難界定的,完全視畫家是否拿捏得宜。因浮世繪走的是町人文化路線,而且浮世繪中佔極大宗的美人畫所描繪的對象多為藝妓,內容也多為尋歡取樂的作品。早期的畫師,包括許多專畫美人畫的名家,雖也有畫春畫,但皆能做到藝術與色情取得平衡。唯浮世繪末期,出版商為獲得更大的利益,紛紛要求畫師們趕製一些粗糙不堪的作品,使得浮世繪的藝術價值大大地降低。
      *這些春畫,主要是模仿中國春宮圖,再利用浮世繪慣用的誇大手法,以滿足町人們的想像空間.特色為性特徵的強調及人類絕對無法達成的高難度動作。這時,它已走出了浮世繪原先的意義-傳達事實的真相。春畫展現的是町人們無限的想像空間及對現實強烈的不滿,透過春畫中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的滿足來予以紓解。
      *浮世繪的勢微,許多粗製濫造的春畫需負很大的責任。由於這些作品,使得幕府多次的禁止浮世繪的發行。明治維新時期,政府更是有計畫的忽略浮世繪等傳統手工藝的創作,使其自然地被西方文明所取代。

    3. 台灣人對浮世繪的觀感:
      歐美人士對浮世繪的重視程度更甚於日本,但對於許多日本文物皆做有計畫收集的台灣,對日本浮世繪作品的攝獵卻相當的少。原因大致如下:.
      *台灣被日本統治的時期,浮世繪在日本已勢微。而影響台灣美術界較多的應為日本近代的作品。台灣早期的作品多描寫農村生活,由於生活普遍窮困,故作品中多帶有淡淡的憂愁。
      *近代的台灣美術作品,受西方的影響較深。民眾接受度較高的,為西方的美術作品。這應該是與近代的台灣人從小潛移默化地接受西方教育有關。一般年輕人,對西方美術的歷史演進及作品皆如數家珍,但對日本美術卻有莫名的排斥感。原因是,自古以來,日本的美術作品一直都是模仿中國的創作,再添加一些日本的元素而成。所以,在觀賞日本美術作品時,常有一種異樣的感覺,明明是在看日本美術作品,卻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中國國畫。

    4. 現代日本年輕人對浮世繪的觀感:
      *由於明治維新全面西化政策的結果,造成日本年輕人普遍性的皆崇洋。接受度較高的美術作品,和台灣相同,皆為西方的美術作品。唯一和浮世繪較有關聯的是,日本年輕人多喜愛印象派畫家的作品;而浮世繪對當時的印象派畫家們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對日本來說,浮世繪是由於西方的重視,而使得日本人開始正視這類的作品。當日本的美術館展出浮世繪作品時,參觀者多為西方人士;而日本人,有些是被西方人士鼓勵才前去觀賞的。在進美術館之前,多認為浮世繪只是江戶時代流行一時的便宜畫,沒什麼觀看的價值;直到觀賞後,才發現它的偉大。由此可知,日本政府及民間對浮世繪並無做大力的宣傳,只限於美術館及少數拍賣流通市場的交流,一般社會大眾對它的印象,恐怕是停留在歷史上的一個名詞而已。
       (此訊息來自東京某位民宿的老闆)

    5. 感想:
      浮世繪之所以會迅速地為大眾所接受,除了它以多層面、易懂的方式滲透之外,出版商在背後的支持更是不可忽略。例如美人畫名家-歌麿及役者畫名家-寫樂,此二人皆是由當時的大出版商兼詩人─蔦屋重三重傾全力的支持並做有計畫的推銷,才能成為日後世界所注目的畫師。而推動的力量,皆來自民間,政府不但沒有施以援手,反而設各種條款予以禁止。由此可見,一種文化推廣的成功與否,並不單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由民間本身對這種文化的認同度、配合意願的高低來決定。如民間對這項文化已不產生認同感,則這項文化便會成為歷史名詞,就像是浮世繪在明治時代便自然地消聲匿跡一般。
      由此,我聯想到了台灣的電影文化。它和浮世繪有許多相同之處:
      .皆可作為傳達文化的媒介。可由當中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服飾、建築、語言、思想、生活習慣等。
      .所表達的內容,皆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易為人民所接受。
      .皆風行一時。浮世繪在江戶時代中、後期大為流行;台灣電影在1963~83的文藝片、1987~91的社會寫實片皆達創造高峰。
      .皆因西方文明的侵入而逐漸被取代。
      .皆為本國人民所忽視,被西方人視為珍寶。
       雖然目前民間有不少推動電影文化的力量,但結局和浮世繪相同-因為不符合時代潮流而成為夕陽工業。推行文化是很困難的一項工程,但如不和當前局勢相結合,就算是政府花再多的金錢予以援助,仍很難推動。
       因為,唯有民眾群體的認同,文化才得以形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