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短篇小說巨擘 - 芥川龍之介(あくたがわりゅうのすけ) 1892~1927

日本某雜誌曾對三十歲世代的男女讀者做一項「傑作小說」調查,前三名分別是:夏目漱石的『坊っちゃん』、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井伏鱒二的『山椒魚』。讀過後,記憶深刻而且感到很有意思的前三名小說,是中島敦的『李陵山月記』、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夏目漱石的『坊っちゃん』。讀過後,感到很無趣的小說 是川端康成的『雪国』、森鷗外的『舞姬』、島崎藤村的『夜明け前』。

一生當中的兩大陰影 - 母親發狂及成為芥川家的養子
1892年(明治25年)3月1日出生於東京市京橋區船町,為家中之長男。因為於辰年辰月辰日辰刻出生,家人希望他能因此而有個一帆風順的未來,故命名為「龍之助」(因辰與龍的發音相同)。不過,他出生時,父母正值「大厄之年」(父43歲,後厄;母33歲,大厄),所以,他的父母便將他交給附近的教會成為「捨子(すてご)」。父親新原敏三,經營牛奶業。母親フク在他出生後不到7個月就突然精神失常。由於父親無法照顧龍之介,故將他交給住在本所區小泉町的舅舅道章幫忙照顧。10歲時母親去世。12歲時,新原敏三想要接龍之助回家,但由於芥川家無子嗣,而且新原敏三已和フク的妹妹生了一個小孩,所以最後,フク的妹妹入籍新原家,而龍之助則正式成為芥川家的養子,並改名為芥川龍之介。母親發狂及成為芥川家的養子這兩件事,成為他心中一輩子都無法揮去的陰影。

熱愛閱讀及『新思潮』的學生時代
中學時代迷上泉鏡花,作品悉數讀過。也讀了相當多的漢詩,接著夏目漱石、森鷗外的東西也大都讀了。
~大正8年3月,芥川龍之介~

芥川家世代都在將軍府任文職。明治維新後,養父在東京府任土木科長,家中生活雖不寬裕,但養父母卻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家庭裡充滿著濃郁的江戶時期文化藝術的氣氛。龍之介自幼受到中國及日本古典文學的薰陶,精通漢文,能賦漢詩。中小學時期,即開始閱讀中國古典文學『西遊記』、『水滸傳』及鏡花、漱石、鷗外等名家的作品。同時,深受世紀末歐洲文藝思潮的影響,尤其是波德萊爾和斯特林堡的作品(懷疑主義、厭世主義),對他的人生觀,藝術觀曾起了很大作用。龍之介因成績優異,免試進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文科。大學就讀東京大學英文系。讀書期間,成為第3次(1914年)和第4次(1916年)復刊的『新思潮』雜誌同人。

☆ 新思潮派
龍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新思潮派是從日本大正中期到昭和初年,繼白樺派之後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又稱新現實主義或新技巧派,通常指第三或第四次復刊的『新思潮』雜誌的同人。其代表作家有芥川龍之介、菊池寬、久米正雄、松崗讓和山本有三等人。他們是東京大學的學生,深受夏目漱石和森鷗外的影響,並得到武者小路實篤的啟發。當這一派作家躋身文壇時,日本自然主義已經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白樺派。

☆ 新思潮派 vs 白樺派
 白樺派作家大多出身於上層社會,他們所主張的理想主義、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道主義以及他們所追求的個性的自由發展等,都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新思潮派的作家們認為文學作品可以虛構,強調題材的多樣性,十分講究寫作技巧,注重藝術形式的完美。他們認真地審視人生,把握現實,在反映現實的同時,賦予自己筆下的一切以新的意義,並理智地加以詮釋。這個流派表現了本世紀初日本小資產階級不滿現實而又苦於無出路的心情,在藝術上則突破了長時期作為日本文壇主流的自然主義文學,正視社會現實,即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又具有現實主義傾向。

☆羅生門 龍之介最早的傑作,本文借用『今昔物語卷三』中的故事為題材。故事以日本王朝末期一個荒廢的都市為場景,描寫一個面臨飢餓走投無路的僕人在道德與生存之間的心理掙扎。故事中的人物只有兩個,藉由人物的獨白及簡短的對白,顯現出人物的心理狀態。最後並未清楚交代僕人的去處,給了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這篇作品的另一個精彩處在於作者所營造出的破敗荒涼的城市景象,並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將一個淒涼鬼魅的影像生動的呈現在讀者眼前。

如果沒有夏目漱石,就沒有今天的芥川龍之介
不做作、戲謔的樂趣自然橫溢、材料新穎、深得文章要領,令人感到敬佩。這樣的東西,再發表個二、三十篇,一定會在文壇上獨領風騷。不過,如果只有「鼻」一篇,恐怕大多數人不會看到,即使看了也不會特別留意吧!希望你不要在意,繼續努力。 ~夏目漱石~

  芥川龍之介、久米正雄、松崗讓等人,因傾心於夏目漱石的人格,於是決定發行以夏目漱石為第一位讀者的同人雜誌,即為第四次『新思潮』。夏目漱石對「鼻」非常讚賞,沒有等到【木曜會】的聚會日期,夏目漱石便寫信給芥川龍之介。信中除了對芥川龍之介的作品表示稱許之外,另外分別對久米正雄及松崗讓的作品給與不同的評價(對於久米正雄的作品謹稍加稱許,松崗讓的文筆則是有待加強)。

☆鼻 本文以『宇治拾遺物語卷二』和『今昔物語卷二十八』之長鼻子僧侶的故事為題材。僧侶內供一直很在意自己的長像,因為他有一個既大又長的鼻子,他十分渴望自己的鼻子能和正常人一樣。有一天,一個小僧拿到了一個秘方,能將內供的鼻子變得正常的秘方。當他終於達成願望時,大家卻以更奇異的眼光來看待他。逐漸的,他感到無比的失落,想念著之前的那個既長又大的鼻子。願望的達成對他而言正是幻滅的開始。這篇作品,以市井小民為主角,以寫實的方式呈現出真實人性的心理層面,將人性的不安定感表露無遺。

自殺身亡 「人生比地獄還要地獄」 - 芥川龍之介
龍之介於35歲時,在自宅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藥自殺。枕邊擱置有聖經、遺書與遺稿。他的死引起了同時代評論家的種種評論,也成為後世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課題。他的死被認為是日本大正文學時期結束的標誌,同時也被視為一個失敗者的絕望之舉。他在自殺前的那種冷靜、理智同樣也讓人們稱奇。為了避免死亡時的過度的痛苦,也為了死後不失「美感」,他曾多次比較過各種自殺的方式。最後,他選中了大量服用安眠藥的方法,平靜地離開了人世。自殺多是人們在心理極度矛盾時的一種自我解脫方式。他是一個有許多內心矛盾的人,同時也是一個有很多內心痛苦的人。但是,在他的遺書裡,他只是將這一切用「莫名的不安」幾個字概括起來。他的「不安」來自他的身體疾病、母親的遺傳、他的家庭成員、他的文學創作、他對社會、生活的認識等等。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已經完全喪失了「生活的慾望」。在龍之介認為,「生活慾望的喪失」應該理解為對人生的絕望。在他的作品裡有這樣一段話「人生比地獄還要地獄」。將人生比作地獄,足以看出他對人生的絕望程度。

☆地獄變 本文取自『宇治拾遺物語卷三』之畫師良秀的故事,及『古今著聞集卷十一』之畫師弘高的故事。良秀是侍奉大公的一個御用畫師。他有超群的繪畫技藝,但是為人孤傲,不受人們喜歡。當人們用世俗的眼光去觀察他時,就會發現良秀外表醜陋、性格低俗。但是,當人們從藝術的角度認識他時,良秀又是一個富有溫情、忘我的人。為了他唯一的女兒,他可以捨去自己的一切。為了他的繪畫藝術,同樣他也可以忘卻一切,包括他的女兒。為了畫出驚世之作—地獄圖,良秀要目睹人世中可以看到的與地獄相似的一切。畫被鐵鏈捆綁的人的痛苦狀時,良秀用鐵鏈捆綁起自己的徒弟。畫地獄裡人們驚恐、掙扎的模樣時,他又用貓頭鷹去追啄自己的徒弟。但良秀在作畫最後的階段,碰到了困境,他無法畫出人們被火燒時驚恐、掙扎的表情。於是他要求大公作一個轎子,並放火燒一名宮女,以便參考作畫。大公答應了良秀的要求。在熊熊烈火當中,良秀看到了自己最疼愛的女兒…。良秀創作地獄圖的過程就是搬演地獄殘酷場面的過程。在龍之介冷靜的描寫下,使讀者不能不對良秀的人性產生懷疑。但是,小說最後幾節的描寫卻將良秀的性格推向了極端,使讀者頓悟這是在表現良秀對於藝術的忘我、不顧一切的執著追求。在龍之介看來,真正的為藝術是要超越普通人的情感、世俗、倫理,只有在全身心投入藝術的那瞬間,人們才可能進入佛境、走入神聖。然而,龍之介並沒有讓這位走入了神聖的、畫出了驚世駭俗的地獄圖的良秀繼續在現實世界存在下去。盡管我們在良秀的自縊上可以讀出一個藝術至上主義者將藝術與生命統一的獻身與悲壯,但是我們依然看得到道德與藝術的矛盾衝突對良秀造成的巨大心理壓力。他的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來自于這種心理壓力。良秀的藝術追求應該說是龍之介本人的藝術追求。同樣,良秀的內心矛盾也反映著龍之介的心理矛盾。如何將道德與藝術完美地統一,成為了他永遠難解的一道難題。這一難解的難題將芥川引向了對人生的絕望、對現實的絕望。直至晚年,龍之介的生存本身僅僅是為了他的創作而存在,為了他的藝術而存在。由此看來,良秀的死正是他對自己的最終結局的一種暗示、一種預兆。

寫作風格
☆採用西方小說的手法,以表達日本歷史的傳統與特色,作品兼具古老的中日傳統及趣味的西方學問於一身
☆以短篇小說見長 由於長年神精衰弱的關係,龍之介沒有辦法寫長篇小說。在短短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寫了150篇中短篇小說以及大量的其他文體的文章。大部份的短篇,可依時代分成王朝小說、天主教小說及開化小說。唯一的長篇小說是『偷盜』。
☆沒有自創的傑作。作品的題材多由古人先跡或古今傑作中選取,再以獨特的風格加以潤色 他作品的主要特色在於它們是歷史小說,各篇都有其出處及典故。他引用『今昔物語』、『平家物語』、『源平盛衰記』等多部日本古典文學。並賦予這些故事中的主角新生命,將古典故事作現代的解釋,每一個人物都刻劃得栩栩如生,故事主題生動活潑,使得他的小說獨具特色。
☆不斷的改變文體 個性沉鬱,尤以創作『羅生門』半年前,發生戀愛問題後最為嚴重。為了排遣沉鬱,他不斷地改體文體。雖使用各式各樣的文體,但他的作品底層,仍有他固有的黑暗面。
☆作品具有都會性和書齋性
☆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另類的思考模式、寫作手法華麗舖張,但人物卻是無限的孤獨寂寞


文學分期
從1916年到1927年,前後十二年的文壇生活,可以分為三期:
第一期 撰寫歷史小說的時期 以新進作家氣概軒昂地出現,主要是在撰寫歷史小說,名作幾乎皆屬於此類。
1. 前期:以知識分子的理性優越感來創作小說 『羅生門』、『鼻』
2. 後期:描寫在藝術與現實之間的衝突 『地獄變』
第二期 作品的世界全是虛構,由作品中無從窺悉龍之介的心境和經驗 在今日日本文學界,虛構小說乃位於小說的主流。這個潮流,是由芥川龍之介所開創。 『手巾』、『南京の基督』、『蜜柑』
第三期 以現實生活為題材,開始透過作品談他自己的心境 由無視私小說的高姿態轉為直接談其本身的態度。由於晚年(三十幾歲)缺乏健康、工作成果不佳、身邊的人相繼發生不幸,使他開始想談他自己。
 『大導寺信輔の半生』此作品發表於自殺的大前年,他為此作品加上「我精神的風景畫」的副標題,似乎是為著留下他精神的形成史而執筆的。  『齒車』寫著死前生活和不安的心境。
 『或阿呆の一生』描寫晚年的心象風景。   『河童』批評社會。

☆蜜柑 是芥川龍之介唯一的一篇在沉鬱、暗淡的生活中看到一絲光明的作品。作品中的「我」是個對庸庸碌碌,百般無聊的人生感到厭倦的讀書人。一天,此人坐在火車的二等車廂裡。突然間,一個土里土氣的姑娘拿著三等車票卻慌慌張張闖地進了他的車廂。這個有身分、有教養、態度矜持的知識份子感到不快,甚至鄙夷。可是當他見到姑娘把五、六個橘子扔給柵欄外的三個男孩,他「恍然大悟」,從而猛然地改變對姑娘的看法。文章中只點了一句:「她大概是前去當女傭的」,這裡蘊含著主人公對姑娘身世的揣度和深切的同情。它既寫出當時日本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空虛苦悶,又刻畫了貧苦人真純的品格。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卻能引起讀者無限聯想。

☆河童 取材自斯尉夫特的『海外軯渠錄』及沙彌爾.巴特拉的『愛列宏』,也受到法朗士之『企鵝島』的暗示。書中主角來到上高地,他誤闖了河童的國度,不僅成為河童國的住民,同時也見識到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河童社會習慣。後來得以重返人類社會國度的主角卻被判定得了精神官能症而被送到精神病院,在院中他不斷的想著要回到他以前巴不得想離去的河童世界……。

女性關係
芥川文(塚本文) 龍之介之妻。舅舅山本喜譽司是是龍之介的朋友(當時塚本文才7、8歲)。大正4年末嫁給龍之介。龍之介作品中的女性,有不少她的影子。如:「子供の病気」、「死後」、「年末の一日」、「蜃気楼」、「鵠沼雑記」、「歯車」、「本所両国」、「或阿呆の一生」。龍之介死後,曾以口述的方式完成「追想 芥川龍之介」,此作品為了解龍之介日常生活之重要參考資料。

吉田弥生 為龍之介初戀的對象。吉田弥生的父親在東京的醫院擔任會計,而這家醫院正是龍之介的親生父親 敏三的客戶之一(送牛奶)。由於吉田弥生並非士族,所以他們的婚事遭到芥川家的反對。失戀後的龍之介,個性開始變得極為沉鬱。

平松麻素子 為芥川文的手帕交。為龍之介晚年的不倫對象。曾出現在「或阿呆の一生」。昭和2年4月7日,曾和龍之介約定在帝國大飯店自殺,但未成功。
芥川龍之介賞(芥川賞)
我們請了報界的各位先生發表,為的是表示鄭重。可是有報紙卻隻字不提,真令人失望。 ~菊池寬~
請您給我「芥川賞」這個榮譽。 ~1936年,太宰治寫給川端康成的一封信~

在日本,一提到作家,人們便會聯想到芥川賞。芥川賞可以說是作為作家的「執照」。目前,日本有幾十種文學獎,而芥川賞是最高權威。
成  立:菊池寬於1935(昭和10)年1月號『文藝春秋』發表「芥川、直木賞宣言」,同時成立芥川賞及直木賞。
目  的:
     1.為紀念好友芥川龍之介及直木三十五(直木賞)。從文藝春秋創刊以來,有2位一直為它撰文的作家。一位是每期在其卷首寫「侏儒の言葉」的芥川龍之介,另一位是以撰寫文壇內幕而聞名的直木三十五。
     2.希望日本能有個與諾貝爾文學獎齊名的具有權威性的文學獎。
     3. 獎勵文壇的新人。
主辦單位:起初為文藝春秋社主辦後改為日本文學振興會主辦(其實只是換個名字而已)。
頒獎時間:一年舉辦兩次,於一月及七月發表(因文藝春秋社改組的緣故,曾於1945年至1948年中斷)。
評選標準:以各大報紙、雜誌、同人誌(主義、傾向、興趣相同的人所創辦的雜誌)所登載的作品為對象,選取文壇上較不知名的作家或新人的優秀作品。原則上一次選取1至2位得獎人,也有從缺的情形。評選結果以及得獎作品將刊登於3月和9月號的「文芸春秋」。每個人只有一次獲獎機會,所以歷年來不會有重覆的得獎人。
評審委員:約由10位文壇知名作家所組成。目前的評審委員為石原慎太郎、池澤夏樹、古井由吉、田久保英夫、河野多惠子、村上龍、三浦哲郎、黑井千次、宮本輝、日野啟三。
獎  品:手錶和獎金日幣100萬。
作業流程:
     1.頒獎2個月,日本文學振興會對曾經獲得芥川賞的作家、文壇名作家、報界等5百多人發出推薦書,請他們推薦上(下)半年度的優秀作品。
     2.頒獎前1個月,文藝春秋社的社內委員在讀完所有推薦作品後(平均每人每天需讀約60篇的作品),推選出候選人。
     3.頒獎前半個月,將入選作品裝訂成冊後,送交十位評審委員。
     4.頒獎前1週,日本文學振興會需將所有入圍者的照片和簡歷寄給報社。
     5.頒獎當天晚上8:00,和直木獎同時發表(如果每位評審委員都能達成共識)。
     6.發表時,是將得獎人及其作品寫在一張大紙上貼出來。並由最極力推薦得獎作品的委員出來說明審查的經過。
重大事蹟:
     1.芥川賞過了海 因芥川賞得主不在日本國內,所以將獎品送至海外交給得主。
      a.第6屆得主火野葦平(得獎作品「糞尿譚」),得獎當時正在杭州從軍。
      b.第13屆得主多田裕計(得獎作品「長江デルタ」),得獎當時,人正在上海。
     2.由直木賞到芥川賞 第28屆得主松本清張(得獎作品「或る『小倉日記』伝」),起初該作品是入圍直木賞,來擔任初選的委員認為該作品應屬於芥川賞,於是,便把它送到芥川賞。
     3.抬高芥川賞價值的「太陽的季節」 自芥川賞開辦以來,從評選到公佈,一直是很平靜的。但從第34屆「太陽的季節」(得主為石原慎太郎)以後,芥川賞變成一種「秀」,為大眾提供話題,更由文壇的盛事,演變為社會的現像。
     4.得獎前就很受歡迎 第75屆得主村上龍(得獎作品「限りなく透明に近いブルー」),在得獎當年先取得群像新人獎,接著取得芥川賞。並且,在入圍之前此作品即大受歡迎。但在得獎之後,又受文藝評論家江藤淳等人嚴厲的批評,成為很熱鬧的話題。該期的「文芸春秋」也賣了一百萬本以上,單行本超過130萬冊,創下芥川賞史上最高記錄。
和直木賞之比較:芥川賞較偏向純文學;直木賞較偏向大眾文藝作品取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